开关柜内部实际温升情况,尤其是母排连接等部位,通常总是比型式试验测出的数据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型式试验测得数据通常是在试验室完成的,持续时间不长,通常不超过8 h,不具备温升累积效应,不能等同于长期运行并持续发热的设备。
(2) 不同金属的膨胀效应不同。钢制螺栓的金属膨胀系数要比铜质、铝质母线小得多,尤其是螺栓型设备接头,在运行中随着负荷电流及温度的变化,其铝或铜与铁的膨胀和收缩程度将有差异而产生蠕变,也就是金属在应力的作用下缓慢的塑性变形,蠕变的过程还与接头处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实践证明,当接头处的运行工作温度超过80℃时,接头金属将因过热而膨胀,使接触表面位置错开,形成微小空隙而氧化。当负荷电流减小温度降低回到原来接触位置时,由于接触面氧化膜的覆盖,不可能是原安装时金属间的直接接触。每次温度变化的循环所增加的接触电阻,将会使下一次循环的热量增加,所增加的温度又使接头的工作状况进一步变坏,因而形成***循环。
(3) 连接部位紧固螺栓压力不当。部分安装或检修人员在导体连接上认为连接螺栓拧得愈紧愈好,其实不然。特别是铝质母线,弹性系数小,当螺母的压力达到某个临界压力值时,若材料的强度差,再继续增加不当的压力,将会造成接触面部分变形隆起,反而使接触面积减少,接触电阻增大,从而影响导体接触效果。
(4) 选用的导体材料电导率不满足要求,多数属于导体原材料纯度不够。
(5) 现场的其它因素,比如可能存在安装检修工艺不当,如母线在加工、连接、安装过程中,对母线接触表面处理不到位、不平整、不光滑、没有涂专用电力脂等,导致有效接触面积减少接触电阻增大而发热。
(1)按油中溶解的特征气体含量分析数据与注意值比较进行判断。特征气体主要包括总烃(C1~C2)、C2H2、H2、CO、CO2等。变压器内部在不同故障下产生的气体有不同的特征,可以根据绝缘油的气相色谱测定结果和产气的特征及特征气体的注意值,对变压器等设备有无故障及故障性质作出初步判断。
(2)根据故障点的产气速率判断:有的设备因某些原因使气体含量超过注意值,不能断定故障;有的设备虽低于注意值,如含量增长迅速,也应引起注意。产气速率对反映故障的存在、严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更加直接和明显,可以进一步确定故障的有无及性质。它包括***产气速率和相对产气速率两种,判断变压器故障一定要用***产气速率。
(3)三比值法判断:只有根据各组分含量的注意值或产气速率注意值判断可能存在故障时,才能用三比值法判断其故障的类型。部颁《导则》采用国际电工***会(IEC)提出的特征气体比值的三比值法作为判断变压器等充油电气设备故障类型的主要方法。此方法中每种故障对应的一组比值都是典型的,对多种故障的联合作用,可能找不到相应的比值组合,此时应对这种不典型的比值组合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故障复杂性和多重性的启示。例如,三比值为121或122可以解释为放电兼过热。
(4)故障严重程度与发展趋势的判断:在确定设备故障的存在及故障类型的基础上,必要时还要了解故障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制定处理措施,防止设备发生损坏事故。对于判断故障的严重程度与发展趋势,在用IEC三比值法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分析、平衡判据和回归分析等。
如某电站2号主变的色谱测定结果可看出:故障后主变油样中的气体,以H2和C2H2为主,其次是CH4和C2H4,与高能量放电即电弧放电故障产生的特征气体相符。但油中气体与***中的CO含量都不高,说明故障不涉及固体绝缘。
利用三比值法对其故障进行判断:C2H2/C2H4=2.4,CH4/H2=0.2,C2H4/C2H6=12.9,编码为102,其故障性质为高能量放电。CO2/CO=46.5比值大于10,说明故障涉及纤维素劣化。
由IEC提出(计算值/实测值)比值为0.5~2.0可视为平衡状态,因此,可看出除CO、CO2气体接***衡外,H2与大部分烃类气体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且气相气体浓度明显高于油中气体浓度,说明故障产气量大,设备存在严重放电故障。
气相色谱法判断故障的不足之处
实践证明:油中气体分析对运行设备内部早期故障的诊断虽然灵敏,但由于这一方法的技术特点,使它在故障的诊断上有不足之处,例如对故障的准确部位无法确定;对涉及具有同一气体特征的不同故障类型(如局部放电与进水受潮)的故障易于误判。因此,在判断故障时,必须结合电气试验、油质分析以及设备运行、检修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故障的部位、原因,绝缘或部件的损坏程度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适当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