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智能制造”、“5D智造谷”……一个个名词的背后,是制造业新的常态:智能制造将成为主流,机器人也将大量涌入工厂。机床行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新常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企业效率高了、成本低了,工人也从繁重、乏累的一线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智能化上线了,机器人来了,原本的一线机床操作工人怎么办?
机床不是第一个面对机器人换人冲击的行业,之前就有一个言论:2030年前机器人或抢走全球8亿人工作,其中会计、银行职员成高危职业。面对未来机床“人机协作”生产线以及“无人化工厂”,工厂减员势在必行,这种情况下机床工人的未来到底如何?也许可以从东莞制造业事件中窥视一二。
东莞曾经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集中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制造企业。但随着制造业升级,这里的企业发生了变化:即便是很小的厂房里,也都用上了自动化生产设备。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工人大量的失业。有数据统计,这些失业工人除了一部分经过了职业再培训之后重新上岗,大部分都去了其他劳动力密集企业或者转业。而快递和网约车成为了这些转业者最多的选择。
新经济导致失业,却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就像智能制造升级上普通流水线工人失业,但同时“线上”模式又创造了网约车、物流配送等新职业。失业的背后是就业,“无工可打”并不是问题,离开岗位重新开始,才是很多人最大的考验。工人不容易,经过机器人换人的企业真的轻松了吗?新模式下,企业又将面临哪些问题?
虽然机器人换人取代了大量一线工人,但企业反而更缺人了。“一方面在裁员,一方面在招工”成为企业新窘境。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是高端技术人才匮乏的现实。“机器人取代了人,但又缺乏操作机器人的人”,某企业负责人表示,“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太少了。”从最新一届技术院校毕业生招聘情况来看,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说法。某高职院校高端人才一毕业就被企业“抢购一空”,其中数控、模具专业最吃香,毕业生月均工资达到5000以上。无论是企业的“缺人”还是职业高校的“好就业”,两者似乎都指向一个现实:机器人换人,最终换掉的不是人,而是低端劳动力。
不管愿不愿意,随着经济的发展,“铁饭碗”真的不存在了。无论是机床工人,还是其他职业,都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适应职业自我升级,要不转业另谋出路。“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智能浪潮下也没有一个职业是能高枕无忧的。就拿小编来说,现在包括腾讯、奥一等网站,都引入了机器人写稿;日本某小说大赛,一机器人作品入选前三。由此看来,不止咱机床工人,机床小编的职业也是岌岌可危。也许有一天,你再打开网站,网络对面的不是小编,而是一台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换人,不是取代人,而是将人从单一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去从事更有意思、更具创造性的事情。”这是专家对于智能时代的看法。人总归是最聪明、最有创造性生物,面对未来,无论是机床人,还是机床小编都应该积极应对。亲爱的机床粉们,对于智能时代,对于未来职业发展,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日前,国家信息中心发布《2018年中国制造业产能共享发展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制造业产能共享主要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使用权共享为特征,围绕制造过程各个环节,整合和配置分散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最大化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主要特征有:以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主的主体特征、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特征、实现生产资料和制造能力的高效配置的效果特征。从共享内容看,制造业产能共享主要包括设备、技术服务、生产能力和综合性服务的共享。发展制造业产能共享,能够催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重构供需结构、激发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主要有四个主要模式:一是中介型共享平台,是指为制造的供需双方提供对接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平台自身不拥有诸如设备、厂房等制造资源;二是众创型共享平台,是由大型制造企业搭建的开放性平台,通过整合平台上的研发、制造、物流、分销等能力以及财务、人力、金融等服务,打造面向企业内部和社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是服务型共享平台,由工业技术型企业搭建的平台,以工业系统、软件、智能控制、工业云等技术服务共享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服务;四是协同型共享平台,是指多个企业共同使用云服务、生产设备、工厂生产线、办公空间、工人等资源,实现订单共享、协同生产的平台。
当前我国产能共享发展现状如下:一是2017年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规模约为4120亿元,比去年增长约25%,通过平台提供服务的企业数超过20万家;二是产能共享成为“互联网+制造”重点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多份国家政策文件里都提出鼓励发展面向制造业的共享经济;三是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产能共享重要支撑;四是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布局共享平台,加快了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传统企业技术和产业升级;五是实现降本增效,有助于降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